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社会

宿迁:救助管理,让流浪者“温暖回家”

  一个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救助管理站接受社会流浪乞讨人群,帮他们找家、送他们回家。近年来,宿迁市全力优化救助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每一位救助对象在危急时刻送去了生的希望,让每一位受助者在绝境中拥有了一根可以触及的“救命稻草”。

  “送你回家千里之外”

  “你们送我回家,去找我儿子啊,谢谢啊,谢谢啊。”4月16日中午,在市救助管理站,正坐在车内等待回家的杨女士不停地喃喃自语。

  救助离乡人员千里返乡,这是经常发生在我市救助管理站内的暖心事情。杨女士,来自山东省潍坊市,前段时间辗转来到宿迁想找一份工作。市救助管理站支部书记吴亚平告诉记者,她被人发现时身无分文,热心市民报警求助,核查时从随身携带的包袱里找到一张当地政府开具的精神病诊断证明。

  “她不大能与人正常交流,情绪也一直不稳定,只告诉我们老家有儿子在等她。”吴亚平说,通过证明材料多方联系后找到了她家的具体地址,“她想家想儿子,我们也尊重她的心愿,联系对接好后第一时间送她回家。”

  这样的故事太多,几乎每天都在救助管理站上演,而这些圆满结局的背后,是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参与救助的工作人员说:“为妥善安置好这批‘特殊的来客’,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为他们成功找到亲属,能早日回到家中。被救助人员身份无从可查时,确保让每位救助对象都能享受到居有所、食无忧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我们的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城市环境,结合我市实际,前期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目前,我市由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广覆盖、网格化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日臻成熟。

  以去年为例,全市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约8000人次(包括长期滞留人员、接收市外救助管理站护送的宿迁籍流浪乞讨人员),其中市救助管理站接收救助1250人次。其中疾病患者及危重病人60人次、肢体及智力残疾和精神障碍患者764人次,流浪未成年人39人次。通过发布寻亲公告、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比对、进行人像识别等方式,寻亲成功93人。

  救助站里有他们临时温暖的家

  在宿迁市第三医院院内的市救助管理站内,60多位被救助人员正围坐在一起观看电视剧。“大米饭,洋葱猪肝,好吃。”中午时分,救助站食堂内,从已落座就餐的被救助人员的表情看得出她们对伙食很满意。干净的房间、洁净的洗漱用品,丰富的娱乐方式,让被救助人员在救助站这个临时的居所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寻亲工作任务繁重,因为救助和护送回家的服务对象大多是智力障碍或者精神障碍人员,基本上不能正常交流,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都秉持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理念,用心关爱他们。

  每年的夏冬时节,是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最为忙碌的时候。35℃以上,他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0℃以下,他们脚踩积雪,寒风侵肌。走遍车站街头、公园广场、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可能活动和露宿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及时发现救助流落街头的困境人员。

  接收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250人次,发布寻亲公告、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比对、进行人像识别等方式,寻亲成功93人;主动劝导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累计230人次……持续3个半月,于上月中旬结束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障其基本生存权益,让他们温暖过冬。“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历时百日,切实保障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医治,有家送返、无家托养。

  为了更好地救助困境人员,采取“治疗—甄别—寻亲—护送或托养”的方式救治和救助精神病患者,查实身份信息的待病情稳定后护送回乡,未查到身份信息的安排托养,确保救助率达100%。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星介绍:“自2017年12月初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落实街面巡查和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极寒天气(日最低气温低于-4℃)白天街面巡查不少于6次、夜间巡查不少于2次,最多日出动巡查人员35人次,每天巡查行程平均在200公里以上,最多日救助量7人。”

  爱心救助 用情守护流浪人群

  寒夜中的一床棉被,风雨中的一张床铺,迷途中的一张回家车票,饥寒中的一碗暖汤,因为有了救助管理站,给予了迷途者以温暖,给予迷途者寒夜中希望。

  救助的对象为市区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抢等原因而陷入困境、居无定所、流浪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内容为向自愿受助的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人员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治、寻亲服务、托养照料、返乡救助等。对于救助站工作人员而言,帮助救助人员早日回家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而让滞留的救助人员有更好的生活,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先解救、后救助原则,辖区管理原则,首接负责原则,部门协同原则,这六大原则构筑了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体系的总原则。街面救助、疾病救治、照料安置组成了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医治,有家送返、无家托养。

  “为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我市实行发现、报告或护送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到辖区救助站给予奖励制度.对参与救助的人员实行奖励措施,即发现、报告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人员,并由当地救助站人员到场接收的,每次给予奖励30元;主动护送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每次给予奖励50元。”刘星表示,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落实24小时救助接待制,确保求助人员随到随接,进入救助站。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04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