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要闻

一泓清水北上,破外洪内涝的宿迁之智

  筑小区穿上“透水装”、道路广场会“喝水”、公园绿地变“蓄水神器”……雨天时蓄水、渗水甚至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这样的城市像什么?

  没错,就像一块巨大海绵。在“呼吸吐纳”间,整座城市更具韧性与弹性,让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利好化为普惠民生的美好现实。

  变身“海绵”,宿迁任重且在即。正如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昊在5月28日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评审答辩会上所说:“宿迁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节点城市,城区水环境质量直接关乎'一泓清水北上’的大局;宿迁横跨淮河、沂沭泗两大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统筹解决平原水网城市外洪内涝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宿迁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

  地理区位特殊的宿迁,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需承泄上中游地区的来水,是洪涝灾害防御重点地区,入汛后的一场场暴雨,更时刻考验着宿迁的“抗击打能力”。

  按照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 2017年,宿迁启动了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型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等“四大系统”建设,综合采用生物滞留池、高位雨水花坛、植草沟、透水铺装等设施在内的多种海绵技术,构建覆盖“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的雨水径流控制系统。

  透水路面、雨水塘、植草沟、雨水花园……宿迁运河湾公园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每逢雨水天气,铺设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公园道路,就会快速把雨水“喝掉”,并排放至旁边的生态水池,用于平时树木的浇灌,大大提高了公园的生态涵养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落地老旧小区,则治愈了易积水这块城市“心病”。“我们幸福家园小区已经20岁'高龄’了,过去每逢暴雨,小区里就一片汪洋。现在经过海绵化改造,不仅雨停路干,而且小区干净美化了不少。”家住宿城区幸福家园小区的张大爷说,“机关”就藏在了小区花花草草里。改造后的幸福家园小区,建成多个种满花草的生物滞留池等海绵设施,雨水全部收集到池中储存、净化、吸收,既减少路面积水,也能净化水质。

  四年来,一帧帧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剪影,让一片“韧性城区”如今赫然眼前。宿迁试点区实现年径流总量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大幅削减,全面完成省级海绵试点任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马陵河综合整治工程入选国家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宿迁已累计投资17亿元实施海绵城市项目142项,在建成试点区13.12平方公里基础上,率先开展全域海绵建设,新增达标区10.65平方公里,达标面积达24%,超过国家20%以上的指标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重建更重管。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城市管理体系是软件。在市区两级的高位推进下,早在2017年4月,宿迁就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提出了“两廊、两源、三片、多点”海绵格局,明确了各片区的建设目标要求和技术指引。去年4月底,宿迁出台了《市政府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中心城区内所有新改建项目都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配套出台《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导则》等地方标准,将建设内容、关键指标纳入土地供应、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全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控,宿迁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了清晰系统的“施工图”。(记者 武蕾)

  “宿迁以成功入围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推行'一体化、便捷化、标准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全力构建'立法先行、制度规范、共同缔造’的长效运行制度,助力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市住建局副局长叶兴成说,此次宿迁入选填补了黄淮平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空白,将通过三年建设,努力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引领黄淮平原海绵城市建设,塑造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典范样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21
收藏
分享